对国有企业改革技术路线图的思考

公有经济的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核心内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关键内容。本文拟通过对笔者十几年的管理咨询生涯中为国有企业提供的管理咨询服务案例、近几年对国有企业改革案例的跟踪研究进行总结,试图提炼出国有企业改革的管理技术路线图,以期对各级各类国有企业推进自身的改革有所助益。一、对国有企业改革方向和目标的认识任何技术路线图的设计,首先必须明确采用该项技术所需到达的目标并对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有所理解。国有企业改革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核心内容,首先需要明确改革的方向。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及总书记年10月在在全国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明晰了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的定位。因此,国有企业改革的所有措施、做法和改革技术路线,都不能偏离这一方向。在上述方向指引下,国有企业通过改革应当达成什么样的目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22号)表述为“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而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进一步提出,“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因此,笔者理解,国有企业通过深化改革,应当达成以下五个方面的目标。首先,增强竞争力,通过深化改革实现国有企业从大到强的转变。从世界强榜单可以看出,从营业收入规模,我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占有很大比重,但利润水平与发达国家上榜企业相比却存在较大差距,显示我国企业大而不强。因此,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首要目标应当是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第二,增强创新力,通过深化改革实现国有经济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一是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过去几十年高速增长的驱动因素诸如人口红利、自然资源的高强度消耗等已经不可持续。二是近三十余年以来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进化,已经引发新的工业革命,导致经济范式的转变。三是全球化逆潮和发达经济体自由市场的坠落,世界经济规则处于重构之中。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如何在世界经济规则重构中实现对发展主动权和竞争主导权的掌握,国有企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必须实现成长驱动因素向创新驱动的转变。第三,增强控制力,通过深化改革实现国有企业核心业务从纯粹效益型向聚焦关键领域的转变。国有企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应当在关系到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具有主导作用,引导中国经济和关键技术领域的发展方向和路径。因此,无论是国有企业在我国经济制度中的地位,还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国有企业的核心业务发展路径需要实现从纯粹追求效益目标向追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转变。通过深化改革,改变目前国有经济布局不合理、结构散乱、在战略新兴产业领域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企业的状态。第四,增强影响力,通过深化改革实现国有企业从产业尖兵模式发展向产业生态模式发展的转变。当今以及未来可预见的时间内,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再是产品/服务竞争,而是产业生态综合实力的竞争。国有企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需要发挥产业生态中的核心作用,引领产业生态的形成和进化。同时,国有企业自身的成长路径也需要向生态进化转型,明细自身核心业务的产业生态及其可能的进化路径。从而放大国有经济的整体功能、提升国有经济的全球市场影响力。第五,增强抗风险能力,通过深化改革实现对不确定性的危机管理模式向风险管理模式的转变。面对百年不遇之大变局的新情况新问题,各类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需要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做好风险管理,降低不确定性程度以及风险兑现时的损失额度,不断增强抗风险能力。改变风险兑现时开展危机管理的被动风险管理模式。强化以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为核心的风险管理体系建设,防范各类经营风险,实现风险管理模式的转型升级。二、对国有企业改革关键内容的理解(一)国有企业改革主要内容梳理通过梳理年以来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和系列政策文件,对国有企业改革“1+N”政策的理解,以及为国有企业提供的咨询服务实践,笔者理解,国有企业改革的根本问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国有企业制度,一是做强做精基于精益全球供应链(全局价值流)的核心业务,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影响力、控制力的关系国家安全和经济命脉的产业和业务;二是健全、优化和完善国有资本治理机制,一方面是建立和完善法规健全、方式科学、配置高效的国有资本监管与运营体系,另一方面是建立、健全高效率、高质量、可持续的国有企业内部治理机制。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内容。一是企业核心业务的选择与培育。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明确企业的核心业务及其在三层次商业生态空间中所处的位置,分离与核心业务不相关的业务和社会服务职能。二是定位选择。即选择满足利益相关者需求的方式,是为利益相关者提供产品,还是提供服务,抑或提供产品+服务。三是选择适合企业的盈利模式选择,包括:收入来源、成本支付及其计价方式等。四是选择现金流结构,即选择企业的现金流入、流出的结构以及现金流形态。五是关键资源能力建设,即构建支持前述四个方面内容所形成的交易结构所需要的重要资源和能力。二是企业所有制结构的变革。新中国70余年的经济发展历史,尤其是改革开放40余年来的实践证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作为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核心内容,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企业单一公有制的企业所有权模式向企业所有权多元化和混合所有制转变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企业所有权结构的多元化或混合所有制,也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方式实现、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与机制优化的基础。三是企业治理结构的变革。企业治理结构的核心问题是所有者与经营者的职责和权限的分配问题。作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核心内容之一的企业治理结构变革包括三个方面内容,首先是所有者即各种所有制的股东与作为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机关的董事会以及董事会与经营层的权限分配,也就是常说的落实董事会职权及经营管理层的经营自主权。其次是国有企业党组织作为中国特色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既有效地发挥党组织的“把方向、管大局、促落实”的作用,又能充分落实董事会、经营层的职权,既是国有企业实现“五力”改革目标的基础,也是对世界公司治理理论和实践的巨大贡献。第三是公司集团管理模式的选择和构建。国有企业基本上都是多业务、多主体的公司集团,公司集团管理模式是国有企业内部治理结构改革的重要内容。四是市场化的选人用人机制的构建。要素市场化是社会主要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市场化的选人用人机制自然就成了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国有企业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的变革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内容:一方面是需要优化和变革企业内部组织结构与职位体系,奠定市场化选人用人的基础。第二方面是员工的绩效管理机制,包括绩效评价机制、绩效评价结果运用机制、绩效提升机制等。第三方面是市场化的薪酬机制,包括市场化的工资总额管理机制和薪酬分配机制。第四个方面的内容是如何构建“共创、共担、共享”的企业与员工命运共同体,即常说的中长期激励机制。(二)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逻辑思考如前所述,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目标是通过激发企业活力,培育、发展和优化国有企业的核心业务结构,优化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从而增强国有经济的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国有企业改革的根本问题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国有企业制度。一是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竞争力和控制力的融入全球供应链的产业体系。二是健全、优化和完善国有资本治理机制。一方面是要建立、健全高效率、高质量、可持续的国有企业内部治理机制;另一方面是建立和完善法规健全、方式科学、配置高效的国有资本监管与运营体系。因此,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逻辑可以概括为:从国有企业所有权结构改革出发,促进以多元化分配方式为核心的人力资本激励约束机制的完善,从而激发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创新力,推进国有经济的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从而转换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全面提升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确保国有企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和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以及“六个力量”定位的实现。三、国有企业改革技术路线图框架概而言之,国有企业在进行改革实际操作时,应当遵循二项基本原则,做好两件关键事项。两项基本原则,一是系统性思考原则,即从构建企业的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及抗风险能力“五力”目标出发,思考本企业改革内容、措施的切入点。二是结构化实施原则,即改革的具体行动应当是在系统思考的基础上,问题导向,急需解决的问题先行改革。做好两件关键事项,一是在全球商业生态情景下,思考明晰企业发展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二是基于企业的全局价值流,优化、重构价值导向的企业流程体系。(一)在全球商业生态情景下,思考与明晰公司发展方向与路径的商业逻辑在全球商业生态情景下思考企业高质量发展商业逻辑的经济学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经济系统是自然生态系统的子系统。经济系统与自然系统即环境是一个交互系统,如图一所示。

图一: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是一个交互系统

资料来源:参考《生态经济学引论》([英]康芒、斯塔格尔著,金志农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年5月第一版)绘制

二是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的“6+1”战略构想,即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

三是产品服务系统理念。在可持续发展成为人类社会发展根本指导原则的背景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于年代提出产品服务系统(ProductServiceSystem,PSS)理念,其关键思想是:企业提供给消费者的是产品的功能或结果,消费者可以不拥有或购买物质形态的产品。

四是技术创新与发展引发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要求,正如中国制造所提出的基本目标,推动中国制造业的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实现智能制造、服务制造、绿色制造。

在全球商业生态情景下思考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商业逻辑的管理学学基础主要是商业生态理论。所谓商业生态,可用图二示意。

图二:商业生态模型

如图二所示,商业生态由三层主体、三度空间构成。三层主体是指企业、商业共生体、商业生态;三度空间是指企业的商业模式空间、共生体空间、商业生态空间。

三层主体的第一层主体是企业,如国家能源集团、中石化、中国中车等。第二层主体是商业共生体,企业从来不是孤立地创造价值,而是与存在交易关系的利益相关者组成商业共生体,即参与核心企业商业模式的利益相关者的商业模式构成的商业体系。第三层主体是商业生态,每个商业共生体都遵循自身的价值创造逻辑组织相应的资源和商业活动。这些共生体构成的商业主体就是商业生态。

三度空间的第一度空间是企业的商业模式空间,即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第二度空间是共生体空间,即企业的商业模式及其所有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共同构成的空间。第三度空间是商业生态空间,由与企业有直接或间接交易关系的共生体构成。

基于上述分析逻辑,可以解决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企业的业务系统与商业模式,包括:参与公司交易的利益相关者(供应商、客户等)的选择,满足不同利益相关者需要的不同方式选择,企业盈利模式选择,现金流结构选择,以及所需关键资源能力的明晰。二是股权多元化或混合所有制改革方案设计问题,即企业资本需求及其交易模式,包括:资本需求规模预算,资本的法律形态(股权、债权、优先股、可转债等)的选择,明晰资本提供者应具有的资源能力要求,与资本提供者的交易结构,对公司的共同治理模式选择。

(二)基于企业的全局价值流,优化、重构价值导向的企业流程体系

企业的业务活动过程也就是企业价值流动的过程。价值流动过程中存在三种价值活动,即价值转移、价值损毁、价值创造。如果价值创造大于价值损毁,价值流动的过程就实现了总的价值创造。企业价值流动过程具象到业务和管理活动,就是企业的流程体系。

运用系统的流程优化与重组的方法,优化或重组企业内部价值流。在对企业内部物质流、现金流、信息流的系统优化的基础上,梳理清晰并优化组织和岗位责任体系,优化与明晰指挥与报告关系,精益化企业底层价值创造过程。因此,企业流程体系的梳理、优化和重构是企业内部结构变革的基础。

通过价值导向的企业流程梳理、优化与重组,可以实现企业组织结构与岗位体系的优化,既为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实现法人治理结构的突破提供了技术支持,也为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构建奠定了组织基础。具体来说,价值导向的企业流程体系优化、重构可以达成以下方面的改革目的:

一是公司治理结构的优化。通过跨组织流程的优化与重组,理顺母子公司之间的职责、权限边界。向上,理顺母公司的管理关系,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向下,理顺对子公司的管理边界。

二是公司组织结构的优化。高阶流程决定组织结构。通过公司内部高阶流程的优化与重组,优化组织结构的设置,并合理划分部门/业务单元间的职责和权限

三是公司岗位体系优化。通过公司内部低阶流程的优化与重组,优化岗位设置,并合理划分岗位职责和权限,理顺指挥与报告关系,进而明晰各岗位的任职资格和能力条件。

四是绩效管理体系优化。部门/业务单元、岗位职责与公司战略与经营计划目标值的分解,可有效设置各部门/业务单元、各岗位的绩效考核指标及其目标值。

五是优化后的公司岗位体系和绩效管理体系,为人力资源开发机制、人力资源聘任与配置机制、薪酬决定与分配机制、中长期激励对象确定、中长期激励办法制订奠定了基础,有效地支持了职业经理人与市场化劳动用工机制设计,以及薪酬与激励机制的变革。

作者简介:高级经济师、律师。17年中央企业生产、技术、管理、投资工作经历;18年管理咨询工作经验。若希望深入交流,请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quanren.net/jscp/jscp/2602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公司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